在半导体制造领域,酸碱废气塔作为核心治理设备,其应用贯穿于光刻、蚀刻、薄膜沉积等关键工序。本文结合半导体工艺特性,从废气来源、针对性治理方案、组合处理技术及工程案例四个维度展开,旨在为行业提供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解决方案。
一、废气来源与成分解析
半导体废气的复杂性源于多工序协同作业的特性。光刻环节使用的光刻胶溶剂(如PGMEA、IPA)挥发形成有机废气,而蚀刻工序中氟化物(CF₄、NF₃)与氯气(Cl₂)的使用则产生强腐蚀性酸性气体。扩散工艺中的磷烷(PH₃)、硼烷(B₂H₆)等特种气体,不仅毒性高,还可能引发爆炸风险。此外,清洗工序中硫酸(H₂SO₄)、氢氟酸(HF)的挥发,以及光刻显影过程释放的氨气(NH₃),进一步加剧了废气成分的多样性。
二、分工序治理方案设计
1. 光刻与显影工序
光刻工艺中使用的光刻胶和显影液是碱性废气的主要来源。显影过程中,四甲基氢氧化铵(TMAH)等碱性溶液与光刻胶反应,释放氨气(NH₃)等挥发性碱性物质,浓度可达50-200ppm。这些废气具有强刺激性,会腐蚀设备并危害操作人员呼吸道健康。同时,光刻胶剥离环节使用的丙酮、N-甲基吡咯烷酮(NMP)等有机溶剂还会产生VOCs废气,与碱性气体形成复杂混合污染物。
废气特征:以VOCs(异丙醇、丙酮)为主,含微量NH₃。
治理方案:
- 预处理:采用HEPA过滤器去除光刻胶颗粒,防止堵塞后续设备。
- 核心处理:沸石转轮吸附浓缩+RTO蓄热焚烧。沸石转轮通过疏水性分子筛吸附VOCs,脱附后形成高浓度废气进入RTO燃烧室,在850℃下彻底氧化为CO₂和H₂O。
- 协同优化:NH₃通过酸液喷淋塔(H₂SO₄溶液)中和,避免与有机废气混合引发副反应。
2. 蚀刻与刻蚀工序
湿法刻蚀使用氢氟酸(HF)、硝酸(HNO₃)等混合酸液,产生含氟化氢、氮氧化物的酸性废气,其中HF浓度可达100-500ppm,具有强腐蚀性和剧毒性。干法刻蚀则使用CF₄、Cl₂等等离子体,生成氟化物、氯化物等二次污染物。某8英寸晶圆厂数据显示,刻蚀工序废气占全厂酸性废气排放量的35%以上,是腐蚀性最强的废气源。
废气特征:含HF、HCl、Cl₂等强酸性气体,部分工序释放PFCs(全氟化合物)。
治理方案:
- 分层处理:
- 一级处理:石灰乳喷淋塔(Ca(OH)₂溶液)中和HF,生成CaF₂沉淀。
- 二级处理:碱液喷淋塔(NaOH溶液)去除残留HCl、Cl₂,同时设置除雾器拦截液滴。
- 深度净化:干式吸附床(活性氧化铝)吸附痕量氟化物,确保排放浓度<0.1mg/m³。
- PFCs专项处理:采用高温热解炉(>1200℃)分解NF₃等温室气体,产物经碱液吸收生成NaNO₂。
3. 薄膜沉积(CVD/PVD)工序
CVD工艺使用硅烷(SiH₄)、TEOS等前驱体,产生含未反应硅烷及SiO₂颗粒的混合废气。硅烷爆炸极限极宽(1.3%-98%),且自燃温度仅54℃,安全风险突出。PVD工艺则产生含金属粉尘(如Al、Cu)的废气,颗粒物浓度可达200mg/m³,易在管道沉积。
废气特征:硅烷(SiH₄)、磷化氢(PH₃)等自燃性气体,伴随NH₃和酸性副产物。
治理方案:
- 安全优先:
- Local Scrubber预处理:等离子体火炬将SiH₄分解为SiO₂和H₂O,PH₃通过催化燃烧转化为P₂O₅。
- 中央系统深度处理:NH₃经酸液喷淋塔中和,酸性气体进入多级碱洗塔,最终通过活性炭吸附箱应对浓度波动。
- 防爆设计:管道安装阻火器与泄爆片,设备接地防止静电积聚。
4. 离子注入与扩散工序
离子注入和扩散工艺使用磷烷(PH₃)、砷烷(AsH₃)等剧毒气体,虽然用量少(通常<1%浓度),但半数致死浓度LC50仅为5-50ppm,需特殊处理。某12英寸晶圆厂实测数据显示,掺杂工序废气中PH₃浓度虽仅0.8ppm,但因毒性极高,需单独收集并采用专用破坏性处理技术。
废气特征:砷烷(AsH₃)、磷烷(PH₃)等高毒气体,伴随NOx和金属蒸汽。
治理方案:
- 分级处理:
- 初级分解:专用燃烧炉(850℃以上)将AsH₃氧化为As₂O₃,PH₃分解为P₂O₅。
- 酸碱中和:燃烧产物通过碱液喷淋塔吸收,金属颗粒经布袋除尘器拦截。
- 智能监控:在线监测系统(CEMS)实时追踪AsH₃浓度,超标时触发氮气保护装置。
5.清洗工序
废气特征:RCA标准清洗流程使用硫酸-过氧化氢混合液(SPM)、氨水-过氧化氢混合液(APM)等,产生含硫酸雾(H₂SO₄)、氨气(NH₃)的复杂废气。其中硫酸雾粒径多在0.1-1μm范围,易形成气溶胶,传统除尘设备难以捕捉。清洗槽废气还具有间歇性排放特点,浓度波动幅度可达±30%,对处理系统稳定性提出挑战。
治理方案:组合"化学洗涤+冷凝回收"工艺:碱性废气通过稀H₂SO₄喷淋塔(pH控制在2-3),酸性废气采用NaOH喷淋(pH10-11),均使用专利型双向流填料塔,气液比优化至1.5L/m³。后续安装管壳式冷凝器,将废气冷却至5℃回收异丙醇等溶剂,回收率达75%。上海某晶圆厂实施后,年回收IPA溶剂320吨,创造经济效益256万元。
三、组合处理技术体系
1. 酸碱废气塔的协同应用
- 多级串联模式:酸性废气依次通过碱液喷淋塔(处理HCl)、酸液喷淋塔(处理NH₃),最终经除雾器排出。喷淋液循环使用,通过pH传感器自动补加药剂,实现动态平衡。
- 材料创新:采用PP(聚丙烯)或PTFE(聚四氟乙烯)材质填料,耐受HF、H₂SO₄的长期腐蚀。
2. 混合废气处理集成方案
- 高风险场景:含硅烷(SiH₄)和氟化物的废气,采用“Local Scrubber(等离子分解)+ 碱液喷淋塔+活性炭吸附”组合。SiH₄在等离子体中分解为SiO₂颗粒,经喷淋塔去除后,残留氟化物被活性炭吸附。
- 大风量低浓度场景:沸石转轮吸附浓缩(20-30倍)+ RTO焚烧,适用于光刻废气治理。RTO热回收效率>95%,能耗较传统工艺降低60%。
3.废气塔-RTO联合工艺
针对含有机物的酸碱废气,先经洗涤塔去除酸性组分,再进入RTO处理VOCs。关键控制参数:①洗涤塔出口废气温度需冷却至<40℃,避免影响RTO蓄热体;②设置pH反馈控制系统,确保中和完全,防止盐结晶堵塞RTO阀门;③RTO前加装粉尘过滤器,截留洗涤塔可能带出的盐颗粒。合肥某晶圆厂案例显示,组合工艺使HCl和VOCs排放浓度分别降至0.5mg/m³和10mg/m³以下。
4.废气塔-沸石转轮集成系统
高风量低浓度废气先经洗涤塔预处理,再通过沸石转轮吸附浓缩。技术创新点包括:①在洗涤塔与转轮间设置气-气换热器,将废气温度调节至40-45℃最佳吸附温度;②转轮脱附区采用180℃热空气脱附,浓缩气体返回洗涤塔循环处理;③配置在线TOC监测仪,动态调节转轮转速(1-6rph)。南京某半导体项目运行数据显示,该系统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35%。
四、九丰环境工程案例实证
无锡滨湖区12英寸晶圆厂酸碱废气治理
项目背景:该厂蚀刻车间日均排放HCl 500kg、HF 80kg,原有单级碱洗塔处理效率仅85%,氟化物排放超标。
改造方案:
- 工艺升级:
1. 新增石灰乳喷淋塔预处理HF,Ca(OH)₂投加量自动调节至pH=10。
2. 原碱洗塔改造为二级处理,NaOH浓度提升至25%,填料层高度增加50%。
3. 末端增设活性炭吸附床,填充量5m³。
- 治理成效:
- HF排放浓度从30mg/m³降至0.08mg/m³,HCl去除率达99.2%。
- 年节约药剂成本32万元,废水中氟化物含量下降90%,减少危废处置量150吨。
上海奉贤区化合物半导体厂混合废气治理
项目背景:该厂CVD工序产生SiH₄(500ppm)、PH₃(200ppm)及NH₃(150ppm),传统水洗塔无法满足安全要求。
创新方案:
- 核心工艺:
1. 前端配置Local Scrubber(等离子型),SiH₄在等离子体中分解为SiO₂和H₂O,PH₃氧化为P₂O₅。
2. 废气进入三级喷淋系统:一级碱洗(NaOH)去除P₂O₅,二级酸洗(H₂SO₄)中和NH₃,三级水洗去除残留颗粒。
3. 末端设置活性炭吸附箱作为安全屏障。
- 技术突破:
- SiH₄分解效率>99.9%,PH₃浓度降至0.1ppm以下。
- 系统响应时间<10秒,可在SiH₄泄漏时自动触发紧急切断阀。
半导体厂酸碱废气塔的设计需紧密贴合工艺特性,通过“分类收集、分级处理、深度净化”的技术路径,结合智能监控与材料创新,实现环保合规与经济效益的双赢,将来构建“设备-工艺-管理”一体化解决方案,为半导体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