氰化氢废气处理达标排放方案
一、核心处理技术及工艺
化学吸收法
碱性吸收:采用30% NaOH溶液喷淋吸收HCN,生成氰化钠/钾,结合氧化剂(如次氯酸钠)进一步分解为无毒氰酸盐。
酸性吸收:使用硫酸亚铁或氯系氧化剂(如次氯酸)进行氧化吸收,将HCN转化为低毒物质。
适用场景:电镀厂中低浓度含氰废气(如氰化镀铜、镀银工艺)。
催化氧化法
工艺条件:在200~400℃下,通过贵金属催化剂(如Pt、Pd)将HCN氧化为CO₂和H₂O,适用于中高浓度废气。
设备要求:需配备耐高温反应器和尾气余热回收系统。
组合工艺
“碱液吸收+活性炭吸附”:先通过NaOH喷淋塔吸收HCN,再经活性炭吸附残留污染物,确保排放浓度≤0.005 ppm。
“氧化+生物滤床”:次氯酸氧化后接入生物滤床降解残留有机物,适用于复杂成分废气。
二、标准化工艺流程
废气收集与预处理
密闭收集:采用集气罩和通风管道密闭电镀槽,防止HCN逸散。
除尘除湿:通过旋风分离器或喷淋塔去除颗粒物及水分,提升后续处理效率。
主体处理阶段
两级喷淋吸收:
一级酸洗:稀硫酸喷淋中和碱性废气并捕集部分HCN。
二级碱洗:NaOH溶液循环喷淋,吸收率>90%。
催化氧化反应:固定床反应器内完成HCN彻底分解,催化剂寿命需定期监测。
深度净化与监测
活性炭吸附:去除微量HCN及异味,保障出口浓度达标。
在线监测:实时检测HCN浓度、pH值及流量,数据同步至环保监管平台。
三、技术选型与经济性对比
处理方法 适用浓度范围 投资成本 运行成本 达标稳定性 来源
化学吸收法 低-中 中 中 高
催化氧化法 中-高 高 高 极高
组合工艺 全浓度 较高 较高 极高
推荐方案:
电镀车间:优先选择两级喷淋吸收(酸洗+碱洗)+活性炭吸附组合,综合去除率>99%。
化工高浓度废气:采用催化氧化法,配套余热锅炉回收能量。
四、关键注意事项
排放标准合规:执行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(GB 16297-2025),HCN排放限值≤0.005 mg/m³。
设备维护:定期更换催化剂(每2~3年)及活性炭(每6个月),防止效率衰减。
二次污染防控:废液需经破氰处理(如过氧化氢氧化)后纳入危废处置体系,避免环境风险。